11月5日,中国消费指数报收1779.30点,微涨0.345%,成交金额达3277.81亿元,在连续三日调整后显现企稳迹象。然而回溯整个10月,该指数从月初的1914.64点震荡下行至月末的1789.01点,单月累计跌幅达6.56%,呈现”量价背离”的复杂态势。这种短期波动与长期复苏的博弈,正成为当前消费板块最鲜明的特征。
从市场结构看,消费板块的内部分化日益显著。数据显示,10月服务消费相关标的表现亮眼,餐饮旅游、文化娱乐等细分领域平均涨幅超8%,而传统必选消费如食品饮料板块则下跌4.2%。这种分化背后是消费升级与场景复苏的双重驱动——商务部最新季度报告显示,三季度服务消费增速达12.5%,远超商品零售2.1%的增速,居民消费支出中服务型消费占比已提升至46.8%,创历史新高。
政策端的持续发力为消费板块注入强心剂。9月下旬以来,多地陆续出台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财政部专项债向社区商业设施倾斜的资金支持,直接推动10月20日中国消费指数单日大涨2.15%。值得关注的是,政策着力点正从传统刺激转向供给侧改革,如针对绿色智能商品的补贴范围已从大家电扩展至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等品类,10月相关商品销量同比增长35%,带动消费升级类标的估值修复。
资金面的变化也折射出市场预期的转变。尽管10月消费指数整体下行,但北向资金在消费板块的净流出规模较9月收窄62%,其中线上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兴领域获逆势加仓。从成交数据看,10月24日至28日当周,消费板块成交额连续5日突破4000亿元,在市场情绪低迷期展现出较强韧性,部分机构认为当前板块动态PE已回落至22倍,处于近三年25%分位以下,估值性价比逐步凸显。
展望后市,消费板块正处于”传统动能筑底、新兴动能崛起”的关键转换期。短期来看,双十一消费旺季的数据表现将成为重要风向标,市场预计今年电商交易额有望突破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中期而言,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回升与消费信心指数回暖,将为板块提供基本面支撑;长期则需关注”新消费三驾马车”——数字化消费(线上占比已达28%)、绿色消费(节能产品销量增长40%)、健康消费(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的成长空间。
对于投资者而言,在震荡市中需把握结构性机会:一方面可关注估值修复的必选消费龙头,其业绩稳定性在经济弱复苏周期中更具防御价值;另一方面可布局高成长的服务消费与新型消费标的,尤其要重视具备供应链整合能力和数字化运营优势的企业。随着消费政策的持续落地和经济内生动能的逐步增强,消费板块有望在震荡筑底后开启新一轮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