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预计新一轮债务置换规模或将达到 6 万亿至 10 万亿元

2024 年,我国在地方债务化解方面面临新的形势和举措。从应对局部地区财政压力、推动存量隐性债务 “由隐转显” 等角度看,专家预计新一轮债务置换规模或将达到 6 万亿至 10 万亿元。
一、地方化债背景
财政收支压力
今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土地出让收入下滑,地方财政收支紧平衡压力突出,部分地方基层财政债务偿付压力大,“三保” 压力增大。例如安徽省部分县区财力薄弱,“三保” 运行形势紧,少数县区债务化解任务重,财政运行有压力。
化债政策背景
一揽子化债方案落地一年有余,财政部拟 “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这是近年来最大力度的地方化债措施。
二、债务置换的意义和作用
缓解短期偿债压力
债务置换本质是 “以时间换空间”,将高息、短期限债务转化为低息、长期限债务,虽不降低存量隐性债务余额,但能减轻短期集中偿债压力。如温来成教授所说,一旦置换资金到位,可改善地方财政运行状况,降低债务违约或爆雷风险。
加强债务监控管理
大规模债务置换可使更多存量隐性债务显性化,有助于地方政府对债务的监控与管理。不同专家对新增债务限额有不同判断,如王青认为可能在 10 万亿元左右实现全部现存隐性债务 “由隐变显”,汪峰以城投标债规模为基准判断预计在 11 万亿元左右,温来成综合考虑认为若分三年实施置换,总额可达到 6 万亿元左右。
三、可能的债务置换形式
置换债券
回顾 2015 年至 2018 年,地方政府累计发行置换债券 12.2 万亿元置换非债券形式的存量政府债务。此次化债,部分专家认为可能类似于首轮大规模隐性债务置换,财政部明确新增债务额度专门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也可称之为 “置换债券”。
特殊新增专项债券和特殊再融资债券
地方政府去年四季度以来开始发行 “特殊新增专项债券”,未披露相关重要文件及募投项目具体投向,部分专家猜测其用于化解存量债务。专家建议新一轮债务置换可延续当前特殊再融资债券和 “特殊新增专项债券” 形式,也可重启 “置换债券” 发行,且从根本上解决地方债务问题需从财政体制、债务预算管理和城投转型三个维度抑制地方隐性债务产生。
新一轮债务置换规模的预期反映了我国在地方债务管理上的新举措和方向,旨在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加强债务管理,同时也需要从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以根本解决地方债务问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