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新基建的目的在于解决空域放开后新的飞行特点带来的飞行难题,或为目前低空经济商业化开展的重要前置投资,具备投资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必要性体现在低空新基建是解决低空飞行器“飞起来”的必要保障,而紧迫性体现在空域改革后带来的飞行高度下探、飞行密度增加、多种异构飞行器的飞行耦合以及集中式向分布式的发展为低空带来了诸如频谱资源管理难、网络资源配置难、空域资源监管难等问题。
从“软基建”角度来看,低空航路设计和低空空管转型是重点发展方向。类比于地面交通,数字航路建设或为低空空域数字化管理的第一步,以北斗网格码等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空域管理办法,将空域冲突控制、离散数字网格空间的概率预测控制计算问题转化为大规模对象的协同控制提供了可能性;传统空管由民航局牵头,总体结构较为复杂,而低空空管发展趋势为低空智联网组网,智能化程度更高可用性更强,未来基于“地区”的低空智联网或将与民航、军航共同组网,远期有望形成“一网通”模式。
从“硬基建”角度来看,通感、监视手段均需升级迭代。5G-A/6G通感一体化技术,将感知能力原生融入通信系统,满足智慧低空的“人、机、航线、环境”感知协同的迫切需求,或为未来低空智联网的重要硬件节点;低空监视系统或为多重技术发展并互为补充的形式,如一次雷达、二次雷达、ADS-B;对垂向导航误差敏感性的增高以及低空高密度飞行对定位精度需求的增加使得厘米级北斗导航推广势在必行;低空环境增加了低空微气象的复杂度,气象的感知同样需要精细化升级。
低空新基建的市场空间较大,政府或通过三种模式参与后期运营。从现有招标项目看,低空新基建普遍由政府进行前期投入,投入方向集中在航路设计、通导监设备、以及智联网平台搭建等,单个试点项目的体量已达2-5亿,未来整体空间较大且具备节点的约束性;作为一个典型To G行业,未来存在三种具体运维模式,即政府独立运维、政府与承包方合资创办企业运维以及企业独立运维三种不同商业模式。低空新基建的发展在为低空经济提供必要保障外有望带动多行业的协同发展,间接拉动低空制造端的产业链升级,为数字经济及移动通信等多行业提供更广阔的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