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尤其是财政化债相关议题。
一、隐性债务化解规模及方式
我国隐性债务规模或在7.5万亿元以上。自2018年启动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工作,根据相关数据推算得出这一结果。本轮化债应在7.5万亿之内,大部分通过政府债置换方式,约6万亿左右较为合宜,主要弥补土地收入降低形成的偿债来源缺口。因为政府性基金收入是过去专项债和城投债的主要偿债来源,而地产低迷使土地收入低于债务到期偿还量。同时,过去两年有2.2万亿和1.2万亿化债额度,2.2万亿是往年一般债和专项债结存限额中盘活的存量,1.2万亿来自今年新增专项债部分额度和10月新增结存限额。
二、财政化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市场对财政化债的经济拉动作用存在分歧。本轮置换债务或主要针对2027年前到期债务,通过地方政府债置换可缓解偿债压力,增加地方可支配财力。同时,能缓解市场流动性,降低企业应收账款压力。测算显示2025 – 2026年到期城投债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若按每年2万亿债务置换规模计算,每年可增加地方非偿债实际财政支出1万亿元,拉动有效需求回升,还可能带动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升。
三、债务置换的形式
置换为国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较小,过去三轮债务置换均是增加地方政府债务的方式。而且从财政纪律约束和项目收益率甄别角度看,置换为地方债更合理。不同举债用途对应不同偿债来源,一般债偿债来源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专项债为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
四、可盘活的政府债务限额
中央国债总限额为35.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合计限额为46.78万亿元。目前还有约8283亿元国债限额和1.1万亿元地方政府可用限额,但地方实际剩余可用限额仅2570亿元,这也是年底财政部拟增加债务限额的原因。
五、新增额度审批及赤字率相关
地方债务限额调整需人大常委会审批的情况包括经济下行需扩大限额或经济好转需削减限额等。新增普通国债和地方政府一般债务限额计入狭义赤字率,地方政府新增地方专项债等不计入。广义财政赤字率更能决定财政对经济的拉动作用,2024年广义赤字率大幅降低,内需相对疲弱,2025年有望大幅回升,带动经济和物价企稳回升。
本次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对财政化债相关问题给出答案,这些问题对地方债务风险、市场资金流动性、经济增长等都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