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28 日,央行发布重要公告,决定从即日起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这一举措在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以及对市场产生多方面影响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从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角度来看,此举旨在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前,银行体系面临着诸多流动性影响因素。一方面,11 月和 12 月各有 1.45 万亿元 MLF 到期量,达到目前 MLF 余额的 40%,同时还有政府债券发行、年末现金投放等情况,这些都可能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面临较大补缺压力。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压力。它的期限不超过 1 年,预计将覆盖 3 个月、6 个月等期限,增强了 1 年以内的流动性跨期调节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应对 MLF 集中到期等问题,从而维护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其次,在丰富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箱方面,这是继推出临时正逆回购、国债买卖等工具后的又一举措。目前央行的流动性投放工具按期限分类,7 天期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 1 年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是较为常见的,而 1 个月到 1 年的中短期流动性投放工具相对欠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的推出,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期限区间的工具配置,提升了流动性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从操作细节上看,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回购标的涵盖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这种招标方式使得机构能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利率投标,按照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中标,中标利率即为投标利率。这样既减少了机构在利率招标时的 “搭便车” 行为,能更真实地反映机构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同时也突显了该工具作为流动性投放工具的定位,没有增加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中标利率。
再者,央行推出这一工具对市场也有积极影响。我国货币市场主流模式是质押式回购,其存在债券押品被冻结在资金融入方账户,无法在二级市场流通的问题,在出现违约等极端情形时不利于保障资金融出方权益。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的推出,有望带动全市场买断式回购业务发展。对于海外投资者而言,他们更习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买断式回购,这一工具的推出也可对市场发展买断式回购业务形成示范作用,缓解质押品冻结对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监管指标压力,持续提升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国际化水平。
总之,央行启用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举措,它在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以及促进市场发展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对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稳定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2024-10-28